了解金融機構
什麼是金融科技
圖1-1金融科技Fintech3.0時代
按照國際權威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既可以包括前端產業也包含後台技術。
金融科技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鍊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全面應用於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是金融業未來的主流趨勢。
狹義的金融科技是指非金融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各項能夠應用於金融領域的技術重塑傳統金融產品、服務與機構組織的創新金融活動。從事金融科技的非金融機構普遍具有低利潤率、輕資產、高創新、上規模、易合規的特徵。廣義的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創新在金融業務領域的應用。
FinTech 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正在改變金融行業的生態格局。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於2016年3月首次發布了關於金融科技的專題報告,其中對“金融科技”進行了初步定義,即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
金融科技特徵
(一)低利潤率
低利潤率是金融科技公司的重要特徵之一。在平台商業模式下,平台的用戶規模必須達到一個特定的門檻,才能引發足夠強度的網絡效應吸引新的用戶加入,在網絡效應的正向循環作用下,用戶規模有望實現內生性的持續高速增長,從而使得整個平台能夠自行運轉與維持,該用戶規模門檻被稱為“臨界數量”。
由於平台在前期需承擔較高的沉沒成本,如規模龐大的廣告營銷、用戶補貼、研發創新等各項“燒錢”,其通常在用戶規模突破臨界數量後才能實現大量盈利。同時,由於用戶的多邊屬性,導致平台的各類服務及產品的生命週期都較短,只有平台持續創新,持續“燒錢”,推出新的所謂“爆點”產品,才能形成有效的、持續的用戶鎖定。因此,金融科技公司不得不更多重視資源投入的效率,而不是將考核重點放在企業的收入或盈利水平上,整體上只能維持相當低的利潤率。
(二)輕資產
因金融科技公司利潤率低,故其只能選擇輕資產的規模增長路徑。這裡的“輕資產”不僅指金融科技公司只需要很低的固定資產或者固定成本就能展業,還指其成本關於業務規模的邊際遞減使得其能夠以低利潤率支持大規模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其資產輕,不像傳統金融那樣“笨重”,使得其戰略選擇、組織架構、業務發展更加靈活,易於創新創造。
(三)高創新
金融科技公司在“基因”上繼承了互聯網公司“不創新則死”,其低利潤率和輕資產的特性在客觀上也為其營造了易於創新的土壤。他們將各種前沿技術與理念拿到金融領域去試驗、試錯,快速迭代產品,急於推出具有破壞性創新的產品,這已經超越了傳統金融語義下的金融市場與產品層面的“金融創新” 。
(四)上規模
金融科技公司一般起步門檻較低,需要毫不保留地發揮網絡效應以獲得快速增長的能力,並且由於其採用的創新技術使得其業務規模爆炸性增長但不必付出對應的成本,反而其邊際成本在遞減,進一步促使其規模快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公司所使用的技術必須是能夠支持業務快速增長的,哪怕這項技術足夠創新,如不能或者需要長時間的培育才能形成快速增長的潛力,這項技術也不會被金融科技公司採納,故而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本質上是“拿來即用”,是應用層面的資源整合,很少會主動進行基礎層面上的創造,因此從觀感上讓人普遍感到所謂的“浮躁”。
(五)易合規
高創新賦予金融科技公司快速上規模的技術優勢,但其資產輕,抵御風險的能力弱,如何在創新收益與合規成本之間權衡是金融科技公司必鬚麵對的。很明顯,通過技術創新滿足合規要求,便利監管從而降低法律合規與風險管理的成本是金融科技公司的不二選擇;也就是說,好的金融科技公司不僅有業務增長的技術優勢,還應有易於監管合規的技術優勢並且這種技術也能夠邊際遞減合規管理的成本。合規不再源自金融機構的外部約束壓力,而是真正內生化為金融機構的發展動力,這將是金融科技所做出的重大製度創新。
金融科技定義與專業領域
FinTech 可說是一種新型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案對於金融服務業的業務模式、產品、流程、和應用系統的開發來說,具有強烈顛覆性創新的特性。這些解決方案可以從下面五個比較顯著的差異性來分類。
1. 銀行業和保險業分屬兩個不同的業務領域:
保險業的解決方案通常被稱為「InsurTech」。
2. 支援不同業務處理流程:
例如財務資訊、支付、投資、融資、投資顧問、跨進程支援等。行動支付系統就是其中一例。
3. 目標客戶群的不同:
在銀行業因應客群不同而有零售金融、企業金融、私人銀行;保險業則可分為人壽保險、非人壽保險兩大類。例如以遠程通信及資訊處理技術為基礎的人壽保險(telematics-based
insurances 通常指藉智慧車載系統的輔助來進行風險評估)就是利用非人壽保險領域的客戶行為來核算壽險保費。
4. 交流模式不同:
可分為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消費者(B2C)、消費者對消費者(C2C)。社交網型金融交易(social trading
solutions)就是一種C2C。
5. 市場定位不同:
例如某些方案僅提供互補性的個人財務管理服務,而有的方案則可能專注於提供像P2P網路借貸這種具競爭性的解決方案。
全球在金融科技的投資從2008年的9.3億美元到2014年的120億美元總共成長了12倍。根據倫敦市長辦公室表示:新興的金融科技業在倫敦有著快速成長,我們勞動人口約有40%是在金融業和科技業服務。
2014年歐洲總共有15億美元投資在金融科技上:其中總部在倫敦的公司佔有5.39億;在阿姆斯特丹的佔有3.06億;在斯德哥爾摩的佔有2.66億。在歐盟過去的十年裡,就獲得投資基金挹注的多寡而言,斯德哥爾摩是僅次於倫敦的城市。
在亞太地區,2015年四月有一個新的金融科技中心在澳大利亞雪梨開幕以因應這個成長態勢。 現在已經有一批有實力的金融科技企業將會加速這方面的成長。 香港正在準備成立一個金融科技的創新實驗室,這對於孕育當地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學術方面,金融數據科學協會(FDSA)成立的同時舉辦了第一次的大型活動;參加的成員來自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NLP)等領域。FDSA的宗旨是試圖建立一個結合電腦與投資統計的研究型社群。至於企業方面,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在2014年十月成立了FinTech,他們的目標是希望結合金融科技業內的學術界、創意人才、投資者以及各方意見領袖,共同重新塑造全球的金融服務的業態。而香港大學的法學院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曾經共同發表過一篇關於FinTech的演進及其法規的研究報告。
金融科技應用與服務
金融科技應用
圖1-2
三大金融科技關聯圖
全球FinTech百強之首的螞蟻金服,其首席技術官程立認為,Fintech所需的三大基本技術已經出現並趨於成熟,將讓該集團的「普惠金融」願景中的普與惠都成為可能。
連網技術
螞蟻金服首席技術官程立表示,要克服普惠金融的核心問題:怎麼為用戶解決生活中每一個場景的金融需求,必須透過技術把用戶的每一刻都連結在一起,而現在已經有許多新技術可以做到,除了網際網路,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物聯網(IoT)等等技術,都會讓用戶無時無刻跟電腦系統連結在一起。
生物辨識、區塊鏈
安全是金融的根本,因為金融是信用與信任的生意,沒有安全談何信用。在網際網路上提供金融服務,最為困難的就是如何取得信用與信任,以螞蟻金服而言,已經在大部分的服務上啟用人臉辨識,獲得很好的效果,而且現在生物辨識技術也在蓬勃發展,在人臉辨識的基礎上再結合其他生物辨識技術,就能再增強識別能力,「未來在網路上,我們可以像在真實世界一樣,很好去識別一個人。」
另一個金融科技重要的技術是現在非常熱門的區塊鏈(Blockchain),程立表示,區塊鏈技術是真正運用分散式系統與演算法的力量,實現一種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
人工智慧
另一個對金融服務而言特別重要的是個人化,金融要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場景,讓每個人都感到貼心,金融服務就必須個人化。然而每個人所需要的金融服務都不一樣,風險系數也不一樣,如果要為全球20多億人建立一個信用、貼心的金融服務體系,那麼機器必須要有智慧,才有辦法達到大規模的個人化。以目前機器學習、大數據及大規模運算技術的進展來看,這些技術正在逐步成熟,並且加速推動應用,人工智慧已成可能,而未來大規模個人化的金融生活也將會實現。
金融科技服務
全球超過1萬家FinTech公司,正在瓜分傳統金融業者的大餅,有些在既有金融服務提供創新模式,或將新技術應用在金融服務環節上,有些則直接取代了傳統金融服務,這些創新模式和應用涵蓋行動支付、跨境匯款、個人與企業貸款、保險業務、投資理財等各領域。
智能金融理財服務上,金融科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信息收集、處理的進一步系統化、智能化和自動化趨勢,這既包括前臺投資決策,也包括中後臺的風險管理和運營管理。與傳統投顧相比,智能投顧將充分體現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如降低投資理財成本、分散投資風險、預測黑天鵝事件風險等。一方面,傳統投資機構開始引入大數據因數和人工智慧演算法來提升投資決策,特別是量化投資決策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以“智能投資顧問”為方向的科技公司,設計提供基於網路的智能化投資咨詢平臺,改善零售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無論是科技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券商還是投資機構,都在對智能投顧創新業務佈局。
目前智能金融理財服務業務的創新領域主要包括:
1.人工智慧演算法在投資決策中的運用;
2.大數據和自動化技術在信息搜集、處理中的應用;
3.人機交互技術在確定投資目標和風險控制過程中的應用;
4.雲計算等在提升運用管理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金融科技產業環境
打造新創事業創新基地則要建立一個類似新創園區的空間,提供空間、輔導與資源。其中最重要目的是匯聚人才,讓懂金融跟懂科技的人交流,懂科技的人知道怎麼設計行動錢包,怎麼做安全或識別設計等,而金融業對金融服務的商品有一定理解,具專業金融知識,讓科技變成金融創新的動力、引擎。
整體市場環境來看,金融產業各個領域都需要牌照,管制較嚴,而互聯網金融出現後,許多領域不需要牌照就能提供金融服務,因此催生出許多機會。
不僅如此,近幾年積極推動互聯網+戰略,不只是推動互聯網+金融,還包括醫療、健康、工業等各領域,驅動傳統產業創新應用,進而帶動整體經濟發展,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在去年已經提升成國家戰略,過去1年內,從國務院、銀行、各個部會及新聞媒體,都聚焦在互聯網創新的推動。
在財務投資顧問業界,具有一定地位的富達投資和金融科技的新創公司FutureAdvisor(最近被貝萊德收購)相互結盟,使新的科技能夠在一個傑出的資金管理者內部運行。
普華永道(PwC)大中華區金融產業顧問諮詢服務部營運長張立鈞表示,如果不能犯錯,就不可能創新,因此政府在發展金融科技時要有容錯力,而非一味的限制。
中國在金融建設及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反而成為他們發展Fintech的最大驅動力之一,讓他們在新一波Fintech浪潮上搶得先機,當然,網路技術及整體市場環境也都推了一把,而政府初期的漠視,更是讓中國快速發展的關鍵。
要在中國獲得1億用戶,得花多久時間?普華永道(PwC)大中華區金融產業顧問諮詢服務部營運長張立鈞表示,非智慧型手機花了15年的時間,寬頻網路、QQ和數位電視也都推出10年以上才達到1億用戶,智慧型手機出現後只花3年就獲得1億用戶,隨後興起的社群平臺如新浪微博、騰訊微博都只花了2年,微信、滴滴打車花了1年多,而阿里巴巴的餘額寶更在短短1年之內得到1億用戶,這些數字都已經非常驚人。
不過,就在最近,這個數字恐怕要再度被打破,上個月Apple
Pay進中國以後,在短短5天內,用戶綁定的信用卡張數已達5千萬張,張立鈞預估不用1個月,Apple Pay就能在中國獲得1億名用戶,而Apple Pay只是全球金融科技浪潮中的其中一位新星,張立鈞近日來臺揭露了Fintech在中國的發展現況,並剖析了背後的主要驅動力,包括既有信用體系不完善、邊緣需求大及政府容錯力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