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區塊鏈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1 醫療資訊交換 快導入區塊鏈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164/2104062 區塊鏈( Blockchain )以特殊數學函式與演算法為基礎,加上交易紀錄分布儲存,向來被視為是一種安全、可靠的交易儲存技術。由於區塊鏈攸關大量「資料交換」且牽涉隱私,不僅可運用在醫療資訊領域或病歷上,同時帶來不少價值。 區塊鏈技術可降低「中間人」的摩擦與成本,可應用區域包含精準醫療計畫、患者護理與結果研究;這些高潛力領域透過區塊鏈技術,可望改進資料完整性、分散與非中介化信任機制,並可降低交易成本,解決目前醫療資訊交換上的困難。 現在的既有技術已可同步不同系統間的病人資料,但因為各家資料標準不同,系統間的紀錄往往互不相容,互通性低,加上又要同時保護病人隱私,並建構「可交換電子病歷索引」,醫療資訊要能正確交換,的確面臨很大的挑戰。 區塊鏈技術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了。區塊鏈不僅可為這些數據建立病人數位識別,使用加密保護措施進行私有與公有辨識,創造獨特且更加安全的方法來保護病人隱私,同時透過資料共享且無中間人形式,讓所有參與者能夠在可信任的分享網路上,即時獲得更新的資料。 雖然區塊鏈有顯著增進資料協同操作能力、安全性及隱私保護潛力,但仍應注意技術上的限制。區塊鏈並非企業資料庫替代品,以一般企業內部而言,企業多半需要「絕對隱私」,且能「即時存取」大量資料,區塊鏈就不是企業的最佳方案。 區塊鏈也有不少限制,例如參與者眾多時,計算能力將受到相當高的限制;另外,哪些醫療資訊要透過區塊鏈交換,也是一個議題,對於醫療照護相關資料而言,儲存在區塊鏈上的資訊大小將影響整體效率,究竟哪些資訊要放在區塊鏈上,也是醫療照護機構慎選的內容。 從法規管理的角度來看,衛生主管機關也得協助制訂適合的新法規,以美國為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透過醫療保險及責任法案便建立了「保護個人醫療紀錄隱私」的國家標準,該規定規範個人健康資訊隱私保護要求,在沒有患者授權情況下使用、揭露的條件,台灣也應要有類似的規範。 區塊鏈技術屬於新生階段,提供了許多機會,並透過可交換的健康資訊及患者病歷的縱向視圖,提供人口健康的新觀點。若運用此技術得宜,可讓零碎的系統有機會重新連接並創造新的價值,但機會總伴隨著風險,若將踏入相

區塊鏈相關領域(醫療類)

區塊鏈相關領域 ( 醫療類 ) 全球-區塊鏈技術 醫療資安新趨勢 過去 10 年來各國政府皆倡導醫院病歷電子化,希望其能帶來標準化且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可惜的是各醫院間缺乏資料分享機制,使醫護人員除照顧病人外還需花費大量時間重複製作電子病歷文件。據調查,龐大工作量已使美國醫生不堪負荷,感受到職業倦怠的比例已在 2011 到 2014 年間從 45% 提升到 54% 。 醫療資訊要能被更廣泛的運用需仰賴於安全加密技術,而區塊鏈( Blockchain )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最先被運用於電子貨幣,簡而言之便是將資訊分成數個區塊,並存放在不同網路位置。使駭客侵入其中一個位置時無法讀取檔案,增強資訊加密等級。 以新創公司 Patientory 而言,與美國最大醫療集團之一 Kaiser Permanente 合作,利用手機 APP 讓民眾儲存,讀取自己的健康資料。區塊鏈技術能讓資料零外洩,並讓醫護人員透過 APP 讀取患者病史,減少重複診斷並增加醫療效率。另一方面,美國第一資本金控( Capital One )則和新創公司 Gem 合作,設計能以區塊鏈技術加密的保險給付模式。 Gem 更推出資源共享平台,吸引電子大廠飛利浦的醫療部門加入。 美國政府奕首度贊助的區塊鏈技術相關新創計劃, 3 月辦在美國華盛頓的「醫療程式設計節」( Healthcare Code-A-Thon )吸引逾 100 名程式設計師參賽,並選出 12 項可應用於實務的設計。該活動是由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HHS )所贊助,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應用在醫療產業的創新資安技術。 醫療領域 有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醫療是區塊鏈技術自金融後第二大的應用。因為現在醫療檔案的保管一直解決不好,如身高體重血糖血壓等信息泄露了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是當我們資料采集越來越全,很多資料泄露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指紋。 如果這些資料出現大規模的泄露,會出現非常深遠而龐大的影響。會比蘋果的明星私人照片泄露還要大得多,如果連蘋果這樣閉源的系統數據庫都可以泄露,其他中心化的數據庫其實都有很嚴重的潛在問題。還有就是基因圖譜,如果個人的基因數據泄露會產生很嚴重的未知的災難性的影響。中心化的數據庫都是很難確保其安全性的,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是人類現在能想到的唯一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運作原理

區塊鏈運作原理 為什麼區塊鏈會被稱作信任機器?區塊鏈究竟是如何運作,其中又包含了哪些關鍵技術,使其被稱作信任機器,一筆交易到底要如何在一個彼此互不信任的 P2P 網路中,不經由傳統的信任機構(如銀行、證券交易所、第三方機構等中心化機構),就能完成交易驗證? 區塊鏈( Blockchain )顯然已經被許多人注目,好像各行各業都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不過某種程度上,它卻像個黑盒子,大家都知道區塊鏈具有許多特性跟好處,卻不清楚它到底怎麼做到。 區塊鏈並非單一創新技術,而是將許多跨領域技術湊在一起,包括密碼學、數學、演算法與經濟模型,並結合點對點網路關係,利用數學基礎就能建立信任效果,成為一個不需基於彼此信任基礎、也不需仰賴單一中心化機構就能夠運作的分散式系統,而比特幣便是第一個採用區塊鏈技術而打造出的一套 P2P 電子現金系統,用來實現一個可去中心化,並確保交易安全性、可追蹤性的數位貨幣體系。 不過,區塊鏈究竟是如何運作,其中又包含了哪些關鍵技術,使其被稱作信任機器,一筆交易到底要如何在一個彼此互不信任的 P2P 網路中,不經由傳統的信任機構(如銀行、證券交易所、第三方機構等中心化機構),就能完成交易驗證? 要搞懂區塊鏈運作原理,可先區分出交易與區塊兩個部分,這裡我們分別從區塊鏈中一筆交易產生到完成驗證的流程,以及圖解一個區塊,來了解區塊鏈的運作原理,並進一步拆解 5 大區塊鏈關鍵技術,看它到底怎麼做到大家口中的基於零信任基礎、去中心化、可追蹤又不可竄改。 案例說明 : 從一筆交易看區塊鏈運作流程 在比特幣區塊鏈中,當一筆交易經由某個節點或錢包產生時,這筆交易需要被傳送給其它節點來作驗證。做法是將交易資料經由數位簽章加密並經由 Hash 函數得出一串代表此交易的唯一 Hash 值後,再將這個 Hash 值廣播給比特幣區塊鏈網絡中的其它參與節點進行驗證。 產生一筆新交易 一筆新交易產生時,會先被廣播到區塊鏈網絡中的其它參與節點。 各節點將數筆新交易放進區塊 每個節點會將數筆未驗證的交易 Hash 值收集到區塊中,每個區塊可以包含數百筆或上千筆交易。 決定由誰來驗證這些交易 各節點進行工作量證明的計算來決定誰可以驗證交易,由最快算出結果的節點來驗證交易,這就是取得共識的做法。 取得驗